【讀書心得】動員之戰 feat.引書店_開啟一扇穿梭新舊勢力的任意門

舉辦讀書會和養成讀書習慣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興趣和習慣呢,後續打算也多來分享一些和讀書有關的心得,倘若你有想要交流的書籍,或是也想參加讀書會歡迎也可以看看我IG和讀書有關的精選動態,也歡迎透過小盒子與我進行合作與聯繫!

你是否曾思考過以下問題?如果有,就翻翻這本書吧!

  • 看到一窩蜂的跟風活動常覺得不可思議,想了解背後到底有什麼模式?
  • 你有宏大的願景想要去實踐或動員,且正在尋找一些以小博大的方法?
  • 對於在企業內部從事數位轉型,卻常常在新舊部門溝通上遇到挑戰?
  • 在年後職涯的選擇上到底是要選擇組織大、分工細相對傳統的大公司?還是要選擇制度較彈性、工作內容更臨機應變的新創小公司?

這本書為什麼會吸引我呢?

動員之戰

當初為什麼會選這本書呢?一開始是因為看到這本書的原文書名就大大寫著:「NEW POWER 新力量」,在當前社會之下大眾對於新事物的著迷反映在我們的日常:最新的商品、最新的功能、最新的創意,任何事物好像套上「新」聽起來就多了那麼一點點不一樣?然而在當代社會要怎麼定義「新」這件事我認為是相當困難的,但這本書封和書背簡述了許多透過新力量的原則對世界產生的改變、案例,也試圖去定義所謂「新」與「舊」之間的差異所以就蠻吸引人的。

回到自身的話,自己過往就讀的科系和數位教材設計相關,目前職涯累積上主要是環繞在「教育」和「金融」這兩個相對保守的產業去從事數位行銷相關的職務,這幾年受到疫情衝擊線上教育興起還有去中心化的 WEB 3.0 熱潮等等因素,對教育和金融產業而言變化其實是相當劇烈的。也因為自身工作內容相對是透過一些新興數位工具去對團隊做出貢獻,所以工作上真的是蠻常被問說:有沒有什麼新的方法?有沒有新的工具?有沒有觀察到新的趨勢等等的問題。

大概就是綜合上述的好奇與自己日常的困擾,意外撿到了這本好書💡

這本書蠻適合誰來看呢?

動員之戰推薦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可以推薦給兩種類型的人:
1. 倡議行動家:滿腔熱血抱負,未來想要動員群眾倡議對既有體制產生影響的主事者
2. 想轉換跑道:又到了年底,現在正思考怎麼挑工作,到底要選傳統一點大公司或新創靈活小公司的求職者?是想要加入一般企業(追求企業利潤極大化)或是社會企業(創造社會利益極大化)

因為這本書可以提供你一套去觀察新舊勢力所需要的思考方針,並且賦予你去活絡新舊組織的方法。如果讀透的話,我認為這是一本讓你能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發掘自己職涯的多樣性,甚至有機會讓你開啟一扇自由穿梭在不同組織的任意門,讓你能更靈活應對各種環境,在不同組織當中找到立足點。

這本書在說什麼呢?

先來簡述一下這本書的作者背景:傑洛米.海曼斯 Jeremy Heimans

出生於澳洲的政治與社會運動人士,現居紐約。 曾任牛津大學全球經濟治理計畫研究員,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策略顧問。 擔任Purpose組織(2009年創立)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該組織建造與支援世界各地的社會運動,也負責Google、比爾‧蓋茲基金會,以及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顧問工作。 傑洛米在2005年共同創辦澳洲的政治組織GetUp,現已發展成為澳洲現今最大的行動社群之一。

作者在書中提到,目前世界正處於新舊勢力拉鋸的局面,導致新舊兩派人馬產生分化對立,極端一點變成了各說各話根本沒有溝通的可能。而作者本身是希望不希望世界往這樣的局勢去發展,而是希望無論是新或是舊都能透過更開放的思維去混合新舊力量建立相互補強的機制,進而去共創一些讓這個世界更美好的可能。

到底什麼是舊力量和新力量呢?

動員之戰案例

書中提到舊力量和新力量的時候聚了兩個耳熟能詳的遊戲:俄羅斯方塊還有當個創世神(MINECRAFT),我們先來聊聊為什麼俄羅斯方塊有那些和舊力量比較吻合的特點。

俄羅斯方塊的規則很單純,方塊從螢幕由上到下不斷落下,玩家能做的相對有限,就是想辦法在時間內轉動方塊消除越多條越好,你也沒辦法任意的改變落下的方塊形狀,無法撼動這個既定的遊戲規則。

有沒有感覺這和大公司高層從上推動一個新的制度,下方的基層人員只能依循這套規矩去行事的場景有點似曾相似呢?

動員之戰遊戲

再來我們來聊聊 MINECRAFT 當個創世神又有那些設計和新勢力的特質是吻合的,這款遊戲一樣也是一個以方塊為單位的遊戲,但這是一款從玩家自身出發由下而上的遊戲,在遊戲中各式各樣的方塊都是你的素材,你可以在這個遊戲中打造自己喜歡的各種事物,你喜歡的房子、車子、衣服,任何你認為理想世界中該有的元素都能讓玩家自己手把手改造,此外玩家之間也能夠參考彼此所打造的事物來相互學習與調整,這種相對擁抱分享、透明、開放,以及講究連結的機制,剛好與新力量的特點有所呼應。

除了上述遊戲以外,如果我們以傳統和新創辦公室的環境配置上來看,在一些新創或共同辦公空間配置上相較與充斥著許多的 OA 隔板的傳統辦公室裡,空間配置常常相對透明呼應組織講究扁平,很多時候可能公司的夥伴就是一人一台筆電,然後在同一張長桌不同位置同時進行辦公,你能很清楚的知道同事甚至主管當下可能正在忙些什麼,沒有 OA 隔板的阻撓,當你有些新的想法,也能寫在透明白版,從空間氛圍就提升了彼此工作協作以及溝通上的可能,讓分享交流也能更自然而然的發生。

在此也先幫大家總結一下新舊力量思維上的一些不同:

舊力量:長期附屬關係與忠誠,較缺乏全面參與

  • 少數人掌控中心化
  • 從上到下的管理組織
  • 保密審慎
  • 競爭排他

新力量:短期有條件的附屬關係,較多全面參與

  • 多數人共創去中心化
  • 從下到上的自我組織
  • 極度透明
  • 交流分享

新力量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變社會呢?

在這本書裡面提到了許多有關新力量的舉例和方法,這邊我想跟大家分享最核心的一個 ACE 原則:

ACE 原則(A可具體行動的 Actionable + C 有連接性的Connected+E可擴展Extensible)

案例1:冰桶挑戰

50 種不同冰桶挑戰精選

起源:一項於社群媒體上發起的籌款活動,意在引起人們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漸凍人症」)患者的注意,參與者要將一桶冰水從自己頭上倒下,並將過程拍成影片上傳至社群網路。

A 可具體行動的:具體的行動方法,除了捐款外,你必須將冰桶挑戰拍攝上傳的社群媒體

C 有連結性的:分享與點名,除了觸及身邊的同儕團體,也可以點名不在生活圈的公眾人物,與漸凍人協會等公益團體的價值觀產生連結,讓你得到這場行動的群體認同感。

E 可擴展的:每個人的影片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可以在這場行動中在既有規則下玩出自己的新花樣,給人自由揮灑的空間。

結果:4個禮拜籌到8,850萬美元,去年同期才260萬美元

案例2:Taiwan can help

起源:回應武漢肺炎疫情蔓延期間,世界衛生組織 WHO 秘書長譚德塞對台灣發表的不實言論,Youtuber 阿滴、設計師聶永真、圖文不符張志祺等人發起募資,計劃於《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台灣人寫給世界的一封信」。

A 可具體行動的

內容創作者授權相關內容,有Twitter 的網友可以協助分享,並在貼文中標註#TaiwanCanHelp

C 有連接性的

讓所有熱愛台灣的人們凝聚、溝通,一起為台灣發聲!

E 可擴延的

以 TaiwanCanHelp 為主題,讓品牌、創作者可以運用自己的特色創作防疫相關資訊或知識

結果:在那段期間在各大社群媒體上被相關資訊給淹沒和觸及

案例3:ISIS 伊斯蘭國聖戰士

如果你時間有限可以直接跳到 2:20 的地方

A 可具體行動的:

透過在推特提供可具體加入 ISIS 組織的行李清單,招募成員響應聖戰

C 有連接性的

先加入組織的成員往後也會幫你媒合社群的成員讓你不會覺得孤單得到認同感,你就是這個群體的一份子,

E 可擴延的

以 #YODO(You only die once)為主題,鼓勵他們分享首次殺人後的相關圖文

結果:數以千計的社群帳號與相關貼文散播暴力與仇恨的危害思想

看完這些透過 ACE 這樣散播新力量思想的方法後,我們也可以發覺到一個殘酷的事實,每個人都能透過熟悉這樣的原則,來更快速有效率的散播你想呼籲的行動,然而卻也無法抑止某些運用相同手段,試圖散的卻是助長仇恨和錯誤資訊的有心人士,因此倚重新力量引導好的改變的同時,也千萬別忽視主事者背後也可能潛藏著引誘你面臨巨大風險與危害。

在組織內部要如何透過新力量成功產生變革呢?

動員之戰

延續剛剛提到新力量確實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然而如果實際要將新力量導入一個組織當中又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作為在組織內部推動轉型及改革的一份子又應該以怎麼樣的心態來運用新力量呢?

在此作者有提到當我們嘗試將新力量引導至既有組織時,首先是要懂得分辨這到底是真實的新力量還是裝模作樣的假先知。

這裡節錄書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雙 B 的比喻:
橋樑(Bridge)與數位鬍子(Beard)

在一些成功轉型的組織案例中,如果我們去細看背後成功的要素,通常團隊中都會有位扮演橋樑的角色,這樣的推動者不僅擁有導入新力量的職能與思維,同時也會去釐清現行組織架構下是如何運行,接著才進一步思考兩者之間可以如何截長補短,並且讓組織成員之間的協作與資訊流通的門檻降低,進而促使了成功的轉型,幫助團隊夥伴能在彼此都能自在的情況下,度過一次又一次的改變。

相反的,我們也見證過不少轉型失敗的企業,為了急欲向外界證明他們擁抱開放與創新,因此從企業外部緊急徵招來所謂的「創新長」、「策略總監」等等的空降主管引起了組織內外的議論紛紛,然而最後往往流於表面的風聲大雨點小,而這就符合作者這裡對於數位鬍子的比喻,畢竟企業需要的是一位願意把手弄髒,解決現行那些處於灰色地帶問題的人才,而不是一個帶著醒目鬍子裝模作樣的空降人物,否則到頭來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根治核心問題。

全端世界的未來會是什麼樣貌?

作者在本書的尾聲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全端社會」(full-stack society),強調未來的社會應該要是能讓人們深度、持續、多層次的參與。

這裡先以平時我們在 Google 進行搜尋的角度來說明一下「全端」是怎麼組成的:

  • 前端(front end):用戶在 Google 搜尋欄位查找關鍵字
  • 後端(back end):當收到用戶的關鍵字後,搜尋引擎根據用戶無法得知的演算法,進而準備要提供的結果
  • 全端(fullstack):把上述前端和後端分別負責的項目順暢銜接起來,從我們提供搜尋關鍵字(用戶端)到取得符合搜尋結果資訊(平台端),而這就是所謂的全端。

由上述案例可以發覺,所謂的全端之所以能夠存在,這之間不管是用戶端提出的需求或是平台端根據演算法判斷後的搜尋結果,兩者之間事實上是相輔相成,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便無法實現一個完整且便利的搜尋服務。

此外作者也把這個社會比喻成一幅巨大的畫布,而生處在這個巨大畫布的每個人都同時透過每天的生活一同創作著這幅畫作,每個人都有能力為心目中理想世界的模樣產生貢獻。

動員之戰-全端社會
動員之戰-清明上河圖

關於我個人的一些觀點

坦白說我也蠻期待全端社會的到來,但是在全端社會到來之前,或許我們可以先把全端思維(fullstack)結合前面提到的新力量 ACE 原則應用在自身的生涯規劃,因此這裡我想提出另外一個方法叫做 FACE:

FACE 原則(F 流動力 Flow + A行動力 Action + C連結力 Connection+E 延展力 Extension)

在當今變化和不確定性非常高的社會之下,如果能夠擁抱不確定性,並且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讓自己抱持著靈活的流動力(Flow),並且持續的將想法化為行動(Action),並且主動從身邊社群開始建立更緊密的連結(Connetion),同時讓自己的想法能不斷接受新事物衝擊的包容與延展性(Extension),這樣的能力將會成為在這巨大的社會畫布上自在穿梭的任意門,不管你身處在所謂的新勢力或是舊勢力的體系當中,這樣的原則都能讓你能更從容地去面對(FACE)那些未知的挑戰。

畢竟:「除了那些新舊分明的黑白以外,還多的是黑白之間能做出貢獻的灰色舞台!」

動員之戰-灰階思考

後記:動員這件事可大可小,你可以先從這些開始:

  1. 在 FB 轉發一則你所關注社會議題的貼文:
    台灣社會已經有許多社會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行之有年,如果你認同這些組織所嚮往的願景,卻遲遲尚未有勇氣在現實生活展開行動的話。你可以先從分享他們的社群內容開始,當設法讓議題被越來越多人給看見,你就已經先做出了最基礎的貢獻。
  2. 有空的話,還是記得去投票:
    看這本書的期間剛好適逢台灣的九合一大選,行使你的公民權去投票,以及了解當前政治生態,便是對社會有所參與及關心的一個途徑,縱使我們還不是動員的主事者。

Hank Lin
Hank Lin

熱衷於 AI SEO 內容行銷、系統自動化和社群經營,擁有 20+ 場次系統思考和工作坊設計及主辦的經驗,關注金融科技、社會創新。擅長透過學習型組織和創新工具,推動團隊提升效率,實踐跨領域職涯的長期經營。

文章: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