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主要記錄我過往在申請各類探索實踐型計畫的過程中,有關心態建立、書面申請、團體面審及一對多面審的綜合反思,也會描述一些申請過程中的心態轉變與實戰建議,希望能對同樣有意行動的人有些幫助:
一、心態建立:擺脫得失心,聚焦行動
在申請過程中,如何有效建立應對「得失心」的心態,是我時常反覆練習的課題。
以下三個問句,是我常用來自我調整心態的方法:
1.若最終結果不如預期,我是否仍會繼續投入相關行動?
這個問題能幫助我審視動機的真實性。如果在梳理過程中發現自己無法說服自己,那麼在面審時,很難掩蓋內心的動搖。
至於值得經營的強烈動機,往往帶有以下幾個特徵:
- 談起這個動機時,自然感到充電般的自信;
- 將動機公開對外時,會感到振奮而非勉強;
- 站在他人視角重新審視時,角色形象鮮明且真實。
當具備上述特徵,即便結果不如預期,也依然能找到動力,繼續探索更貼近目標的新路徑。
2.申請過程中的準備與等待,是否會嚴重擠壓我現有生活的主線任務?
這個問題核心在於「綜效」。那些能同時開啟多重副本並樂在其中的人,往往能發現不同項目間的重疊關聯,並以可沿用的系統和元件來節省開發的時間與精力。因此,如何設計一套具兼容性的系統,在不同副本之間靈活調度資源覺得也是經營生活中很重要的練習。
3.面對最樂觀與最悲觀的結果,我的動態調整計畫是什麼?
這個問題讓我們從情緒預演中提早擬定因應策略:
- 若通過XXX,會如何充分利用接下來的時間爭取更佳結果?
- 若未通過XXX,可以如何調整目標,持續累積經驗,避免陷入情緒低潮?
二、自砍內耗資本:縮短猶豫期限,專注行動
在這種長期抗戰的申請過程中,如何有效控制內耗,是另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1.提早完成每階段任務,降低內耗
當表定時間較長時,我偏好在心態上設置較早的截止日期,提前完成階段性任務。這樣做的好處是:
- 減少對此階段結果的焦慮,將專注力轉向下一階段
- 爭取額外緩衝時間,以應對突發狀況;
- 預留時間重新調整方向,進行二次優化。
2.縮減選項,避免過度分心
在這類計畫申請中,選擇項目不必求多,而應聚焦於那些真正契合自身動機的項目。過多的選擇不僅容易分散專注力,還可能加劇猶豫,進一步拖累行動進度。
3.與可信賴的人進行近況分享
尋求外部視角往往能有效校正自身的盲點。將自己的計畫進展與1-3位信任對象討論,不僅能蒐集多元意見,還可能從對話中發現潛在合作機會。過程中的互相鼓勵,也能在默默投入時得到革命情感。
剛好過了一週於是先把部分想寫的內容拋出來了,雖然這不是一篇針對書面資料能快速填空申請第二梯次的模板文,但如果上述每個問題都有持續和自己對話,我想還是有呼應到申請這些計畫最終的目的是更貼近自己一些的這項目標吧!
FAQ
建立應對「得失心」的心態,可以從三個核心問題切入:
我是否能說出一個足以支撐我的強烈動機?
若最終結果不如預期,我是否仍會繼續投入相關行動?
申請過程中的準備與等待,是否會嚴重擠壓我現有生活的主線任務?
透過這些問題,不僅能幫助我們聚焦於動機的真實性,還能減少情緒波動,提升行動力。
提早完成階段性任務: 提前設定截止日期,爭取額外的緩衝時間進行優化。
縮減選項,聚焦重點: 聚焦於真正契合自身動機的計畫,避免過多選擇分散注意力。
尋求外部視角: 定期與可信賴的朋友或導師分享近況,不僅能蒐集建設性建議,也能有效減少內耗。
無論結果如何,提早規劃應對策略能有效降低情緒波動:
若順利通過申請: 思考如何將獲得的資源最大化運用,例如:尋找合作夥伴、規劃後續行動等。
若未通過申請: 將焦點轉向累積經驗、反思不足,或尋找新的申請機會,避免陷入情緒低潮。